“螳螂”厲害!“螳螂均”厲害!“螳螂”真的很厲害!!

生態警察螳螂 田裡害蟲吃光光    鐮刀必殺技 螳螂日吃百害蟲    有機田幫手 螳螂吃蟲免農藥

        昆蟲界裡也有警察嗎?農民辛苦種植的蔬菜水果,如果不灑農藥,就容易被害蟲吃掉,不過有著生態警察之稱的螳螂,卻會幫助農民吃害蟲,專家算一算,一隻螳螂一天就能吃掉120多隻害蟲,光是去年,就有280萬隻螳螂被用來除害蟲,既環保又省錢。

        螳螂是自然界中的掠食高手,牠的前腳特化成捕捉利器,配合迅速俐落的動作,進入螳螂捕捉範圍的昆蟲不論是飛是走,均難逃過牠的獵捕。螳螂屬於不完全變態昆蟲,幼蟲經過數次蛻皮後成為翅膀完整的成蟲。

        螳螂屬於螳螂目(Mantodea),是比較古老的昆蟲,其形態結構與四千萬年前化石螳螂幾乎相似。螳螂是屬於熱帶、亞熱帶地區的昆蟲,以北緯五十三度為極限。英國、斯堪的那維亞半島、德國北部和俄羅斯北部等地區都沒有螳螂生存。現時,全世界約有二千種螳螂。

        全世界目前已知螳螂一科有400屬,9科約2000種左右,分為17~32亞科。 (螳螂目 Mantodea)(螳螂科Mantidae) 台灣已知2科17種
(一) 昆蟲的分類:動物界→節肢動物門→昆蟲綱→螳螂目→螳螂科
(二)螳螂科:俗稱螳螂,生活史為卵→若蟲→成蟲,屬於漸進不完全變態之昆蟲。

        身體狹長,頭部呈倒三角形,複眼大突出,觸角絲狀細長,具咀嚼式口器,肉食性。前腳脛節發達具銳利的齒狀刺呈鎌刀狀,通稱「捕足腳」善於捕捉獵物。腹部末端具2根短尾絲, 產卵管不突出。卵囊呈海綿狀附於植物上叫「螵蛸」,螳螂八次脫皮,每四週一次,脫皮的原因是為了成長及保護色,他的天敵是鳥類。

  螳螂生活於平地或低海拔地區,具有咀嚼式口器,前足特化成鐮刀形,常作祈禱狀,因此又稱祈禱蟲。捕食獵物時,選擇最佳距離與時機,運用其鐮刀足捕捉獵物,其若蟲及成蟲均能捕食害蟲,捕食期長達4、5個月。

螳螂分布甚廣,多數的種類分布於熱帶或亞熱帶地區,其中闊腹螳螂分布於日本、印尼、菲律賓、中國及台灣。隨著有機農業及生態保育觀念日盛,闊腹螳螂的應用需求隨之增加,其穩定量化的生產技術,已是闊腹螳螂應用的瓶頸。因此,農業改良場研發出闊腹螳螂量產技術開發,已能突破季節與其他天然因子的限制,大量生產闊腹螳螂。

        闊腹螳螂特化成鐮刀形的前足強而有力,為台灣重要的螳螂種類,具有高繁殖力、捕食量大及食性範圍廣等優點。瓜果類的天敵是果蠅,果蠅的天敵是螳螂,可以在田裡捕捉木瓜最怕的東方果實蠅,而中華大刀螳螂,也會利用銳利的前足,把啃食蔬菜的紋白蝶,撕成兩半,有效降低害蟲對農作物的危害。

       專家預估,一隻螳螂一天一共可以吃下一百二十六隻的各種害蟲,而就是因為牠們補食害蟲的食量大,時間長,範圍廣,再加上人工士內繁殖力強,對於專門從事有機耕種的農民來說,把螳螂養在田裡,真是省錢又環保。農改場經過長期研發,光是去年,就成功量產了兩百八十萬隻螳螂,在有機田裡除害蟲,成為有機農業除蟲的新趨勢。

     農業改良場為繁殖大量之闊腹螳螂供有機農業栽培及生態保育使用,因此針對降低雄螳螂易被補食而損失交尾機會,及交尾期的季節限制,開發出不但可以迅速而且準確讓雄蟲順利完成交尾且一年繁殖三代,並可同時數對進行交尾,完全不受時間及空間的限制之螳螂生產技術,另外此技術還可大幅提高雄蟲存活率達90%以上,增加雄蟲再利用。利用此技術可隨著實際需求,適時生產出足量的闊腹螳螂供農業或保育使用。  

  由於螳螂具有繁殖力強、捕食量大及食性廣的特性,在害蟲生物防治上可利用於捕食蝗蟲、蛾類、蝶類、蠅類等,飼育簡單且取材容易,只要是活體,皆可當食餌,除可當天敵防治害蟲外,也很適合作為生態教育的資材,配合本技術的開發及應用,未來在有機農業及生態保育應用上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古咕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