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蟋蟀”厲害!“蟋蟀卉”厲害!“蟋蟀”真的很厲害!!
.
草原上的小提琴手─蟋蟀
        自古以來,牠美麗聲音深為人們所愛,然而科技進步了,休閒生活方式也隨之改變了,蟋蟀也跟著被人們所遺忘了。藉著介紹,希望能把蟋蟀的生態、生長環境及小細節與大家分享,並重新喚起大家對牠的關心。其實蟋蟀不曾因為時代的變遷與改變而離開我們,從早到晚只要你仔細聆聽,你會發現牠美麗的歌聲仍然迴盪在我們的身邊。
.
        由於臺灣氣候、地形地質及地理位置之故,蘊育了豐富的物種與多樣性的生態系;蟋蟀是廣泛分布於臺灣的小型昆蟲之一,不論山上、海邊、鄉村或都市,都可聽到牠們的鳴叫、看見牠們的蹤影,稱牠為「天下第一鳴蟲」絕對當之無愧。
蟋蟀--英文名稱:Crickets
         蟋蟀在生物分類學上屬於動物界→Arthropoda'節肢動物門→Insecta'昆蟲綱→Pterygota'有翅亞綱→Orthoptera'直翅目→Ensifera'螽蟴亞目→Grylloidea'蟋蟀總科→Gryllidae'蟋蟀科。
全世界蟋蟀估計3,000 種左右,依其棲地不同可分為地棲性、草棲性與樹棲性,而臺灣已知約計100 多種,約占全世界的二十分之一。而蟋蟀總科(Superfamily Grylloidea)中含甲蟋科、叢蟋科、蟋蟀科、鉦蟋科、蟻蟋科、地蟋科、樹蟋科、長蟋科、鐘蟋科、毛翅蟋科、鐵蟋科、草蟋科等。研究所使用之中興大學昆蟲系臺灣蟋蟀聲音資料庫,主要為1987-2001 年之蟋蟀聲音類比資料。
.
蟋蟀的聲音行為 
        蟋蟀等直翅目昆蟲自二疊紀起便靠聲音溝通,聲音行為即是指以聲音為溝通訊號的行為,聲音成為現代分類學之重要特徵。雄蟋蟀羽化成熟時會將前翅豎起,由左翅後緣增厚的彈器來刮右翅下方齒狀突起的弦器,當前翅一張一合之際發出聲音。一般來說,蟋蟀發聲的曲目可分為:呼喚聲音(calling sound)、求偶聲音(courtship sound)、求偶中斷聲音(courtship interruption sound)、交尾後聲音(post-copulatory sound)、攻擊性聲音(aggressive sound)及辨識聲音(recognition sound),一般研究多著重在呼喚聲音,生物學家Fulton曾強調呼喚聲音是共域種間生殖隔離作用的重要機制。
.
        野外蟋蟀是輪流鳴叫的,而雌蟋蟀會被其中最強的唧聲吸引,但她只對會同種的聲音有反應。她們能分辨出聲音訊號中極細微的差異,甚至能辨別出雜交種間聲音的不同。科學家相信其腦部的神經細胞具有模式產生器(pattern generator),且受到遺傳影響,使她們能精準擇偶。
此外,雄蟲前翅的翅基有杯狀突起,稱為漢考克氏腺,會分泌費洛蒙。科學家相信,在雄蟲振動前翅鳴叫的同時,也在周圍散出費洛蒙。
        公蟋蟀會鳴叫,母蟋蟀不會;所以,在交配季節(入秋之後)進行求愛時,都是由公蟋蟀主動發動情歌攻勢。公蟋蟀在求偶時,會優雅的振動翅膀,發出溫和而有規律的聲音,有別於散熱或相鬥時所發出的刺耳聲音;不過,同時也有宣告地盤的目的。
.
        蟋蟀的耳朵在那裡? 答案是在第一對腳上。蟋蟀的聽器位於兩隻前腳膝部的脛節上微微凸起的部分,內有鼓膜,作用就像人類的耳膜一樣,對音波的震動特別敏感。為了避免聽器故障,牠們會常用囗器舐吮,有時候則兩腳互相摩擦以除去泥土灰塵,這和人類定期清耳屎的道理相似。蟋蟀的呼吸系統是由氣門、氣管及毛細氣管所構成。氣門位於胸、腹兩部分之體側上,空氣由氣門進入氣管,再經毛細氣管。而毛細氣管因散布於細胞間,可將氧氣擴散至細胞中,完成呼吸作用。
.
        蟋蟀還有那些別稱?蟋蟀的別稱很多,古名叫「促織」,台灣的福佬人叫牠「肚猴」或「土伯仔」,中國大陸北方則叫牠「蛐蛐兒」,不同種的蟋蟀有不同的綽號,如拿來鬥蟋蟀的黃斑黑蟋蟀叫「烏龍仔」。可見蟋蟀與人類生活的關係十分密切。
根據生活史推估台灣大蟋蟀一年只有一世代,因此飼養台灣大蟋蟀一年內可以見到牠完整又有趣的生活史,一般在五月~十月的夜裡皆可聽到「唧……」嘹亮的歌聲。
.
蟋蟀的野外生存環境的危機
        台灣由於氣候溫暖,地形地質多樣化,因此蘊藏了種類繁多且數量豐富的生物相。然而隨著人口的增加,廣大的民生需求造成了自然環境的急速開發,許多物種的棲息地逐漸消失而物種的減少,不僅顯示在研究人員的研究數據檔案上,更早已是每一位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切身的感受;由近來的調查發現,蟋蟀的生活範圍本來就與人類重疊;然而,因為人口激增以及科技進步,人類任意擴張生活領域,加上不當規劃與不斷開發,蟋蟀的生活環境正面臨到嚴重的威脅。舉例來說,許多空間為了美觀或方便整理的因素,全面進行水泥化及塑膠化的鋪面工程,卻不知在徹底阻絕土壤與空氣交流的同時,也扼殺了不知多少賴土壤為生的生命。傳統的農業社會以人力耕作,所以對土地破壞的程度較低。但是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,為追求高產量、低成本,而採用大面積機械化的耕作,昔日自然多樣的農村景緻也隨之慢慢消失。而所謂先進的農業栽培方式,也正是影響蟋蟀生存的主要壓力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古咕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